雷军:智能汽车本质是“消费电子”产品,全球前5的品牌必将手握80%以上份额
2010-2020年,消费电子小米前10年的雷军所有主干业务战略在公司创办之前都已经在规划之中。而新10年中,汽车全球前第一个全新的本质必重大业务拓展,就是产品2021年3月宣布造车。
这是品牌小米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决定之一,是手握上份公司管理层反复论证、慎重决策的消费电子结果。小米成立一家全资的雷军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,预计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,汽车全球前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。本质必我本人再次亲自带队,产品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CEO。品牌同时,手握上份我也向米粉、消费电子公众表达了我的想法,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。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,为小米汽车而战。
1 战略思考的终局意识
在造车项目的调研过程中,我的出发点不是论证造车的必要性,而是努力在找不造车的理由。
事实上,在过去的若干年间,公司内外都有过关于小米要不要造车的议论,但一直没有形成正式的讨论。为什么过去不讨论造车?我的考量主要出于两个方面:第一,我始终关注公司业务的专注性,小米现有业务有着巨大的体量,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,而汽车业务体量也特别巨大,我们一定要避免贪多嚼不烂;第二,从2015年开始,小米的核心主业手机业务经历低谷,几年间都在全力补课,无暇分心考虑造车。到了2021年年初,随着国内外各种环境和小米自身业务发展格局的变化,造车第一次成为小米管理层必须严肃对待的话题。
汽车,造还是不造?这是个问题。机会和风险并举,如何抉择?面临重大战略思考时,我们不能陷入碎片化的局部信息,而是要有终局意识,以宏观终局判断来反推我们的策略和选择。关于造车,我们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终局推论。
第一层,对公司业务终局会有怎样的影响?
我们必须看到几个客观事实:第一,手机行业已经进入成熟存量竞争阶段;第二,车是最大的个人消费品,智能汽车就是当下最大的风口;第三,智能汽车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,它与个人移动设备和居家环境一起组成了完整的智能生活场景。
此外,一个非常清晰的现实也在警醒我们,消费电子领域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已纷纷下场布局,如果我们不做汽车,未来小米会不会沦为一个失去了成长空间的“传统公司”?
所以,对小米而言,造车是大势所趋,别无选择。
第二层,智能电动汽车的行业终局是什么?
最根本的判断是,产品的形态属性的终局是什么?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,电动时代,汽车的制造门槛已经大幅降低,3万个零组件高度模组化,过去10年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了80%,未来至少还有50%的下降空间,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“消费电子”产品,“软件定义汽车”将是竞争的制高点,同时电动汽车也会变成“铁人三项”的商业模式,未来的收入将由硬件、软件和各类汽车服务组成。我们认为进入智能电动时代,汽车工业的内核将从“机械工业”向“信息工业”和“消费电子”转变。
这个结论,指向了一个关键问题:这个行业的终局是什么?
如果智能电动汽车“消费电子化”,那么就必然会遵从消费电子行业的规律,当15~20年后行业进入成熟期,全球前5的品牌必将手握80%以上的份额。也就是说,只有最终进入全球行业前5,做到年出货1000万台以上才有意义。这将是极其残酷的竞争。
第三层,战略决策的根本检验依据是什么?
小米造车未来有没有机会赢得5张“终极船票”中的一张?这是个灵魂考问,我们一直在痛苦地思考。一位叫吴向宇的米粉的话,对我的最终决策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。他说:“你们敢造,我就必买。”
也正因如此,我决定,不想太多,不再纠结,眼下只关心为米粉造出一辆好车来。小米在国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粉丝和用户,他们当中只要有1%的人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,小米汽车就可以获得一个梦幻般的开局。
所以,当你做关键决策时,最基本的推演依据就是,这个决策是否符合用户的期待,是否能赢得他们的支持。
基于以上三个终局考量,我和我的同事们坚定了造车的信心。
关于造车,相比特斯拉,我们晚了十多年,相比国内最具代表性的造车新势力,我们也晚了五六年。现在入行晚吗?我认为并不晚,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,电动汽车才刚刚起步,我们还有充足的机会。同时,我们还有非常显著的独特优势:
(1)智能电动汽车彻底改变了汽车业的商业模式,小米对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服务模式理解极为深刻。
(2)小米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,在互联网业内对制造业的理解无人能敌。
(3)小米拥有业内规模最大、品类最丰富、连接最活跃的成熟智能生态。
(4)小米有大量的关键技术积累可以复用。
(5)小米有强大的品牌积累的厚实的用户基础,有全球米粉的信赖和支持。
(6)小米有充足的超1000亿元现金储备,可以心无旁骛地大胆投入。
这一系列推演也指出了另一个关键决策的答案:我们必须把小米汽车放在小米集团架构内。唯有如此,才能保障全集团生态统一、心态统一,力出一孔、利出一孔,才能保障小米汽车融入小米的高效模型和文化氛围。同时,这也决定了小米汽车创立之初要拒绝外部高额估值的诱惑,完全由小米集团独资培育,以纯粹的心态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。
从2021年1月15日开始,经过75天85场业内拜访沟通、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、两次正式的董事会,我们终于迎来了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: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,未来10年,将投入100亿美元,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。小米将以巨大的投入、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个全新的征程。
2 大公司做新项目的“三个大坑”
2021年3月30日,公告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之后,我们马上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。
截至2021年年底,我们已经投入数十亿元资金,组建起超过1200人的团队。汽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,对我们的团队组建、文化融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。我们从汽车技术制造领域迅速引进了大量杰出的专业人才,招募组建起一支具有全球化背景的精干设计团队,同时从集团内部抽调精兵强将,收购业内先进团队,加上小米原有的深厚积累,迅速拥有了业内一流的自动驾驶技术实力。截至目前,整体进展超过预期。
来自五湖四海的团队在同一个目标下走到一起,在小米方法论的指导下,大家马上开始了如火如荼的讨论推演,迅速碰撞出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。
2021年年底,当我收到汽车各团队提交的产品定义、技术选型、供应链计划、团队扩张方案时,一方面看到了团队野心勃勃的旺盛士气,另一方面也隐隐觉得步子跨得有点太大。
于是,我把核心团队约到一起,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高强度讨论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一个话题成了参会同事的讨论风暴眼:我们到底要用什么心态来造车?是用500强公司做新业务的心态,还是一个小团队从零开始创业的心态?由这个话题又延伸出一个新的话题:为什么过去大公司做新业务,失败的概率会那么高?比如有知名的消费电子公司、房地产公司造车失败,还有著名的软件公司、互联网公司做手机失败。这样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。相比创业团队,大公司无论是财力还是资源等各方面都要强大得多,为什么成功概率没有明显增加呢?
经过反复讨论,我们总结出了大公司做新业务的三个大坑:认知错位、惯性思维、偶像包袱。
认知错位就是错误地预估了行业复杂度和自己的能力。比如,很多大公司的业务主管往往对自身和所属团队估计过高,没有意识到很多成绩实际上是由所在平台长期积累而成。又比如,经历过成功的大公司团队往往会低估新业务的行业复杂程度,先入为主地过高估计团队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。认知错误最大的危险之处,就是会导致对新领域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,陷于不知己也不知彼的危险境地,严重延误有效推进速度。
一旦出现认知错误,必然会导致惯性思维,会把原先的行业经验、行为习惯不假思索、刻舟求剑似的照搬到新业务中来。比如,习惯了大团队、大预算,就会本能地在业务初期脱离实际地铺张浪费;习惯了在供应商面前的甲方姿态,在新业务中就缺乏足够的主动开拓动力。惯性思维一旦发生,危害极大,轻则效率低下,重则方向错误。
而“偶像包袱”则是一方面面对合作伙伴时低不下头,俯不下身,无法用谦逊的心态向同行学习,另一方面总想着第一款产品就要惊天动地,全面胜出。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,这是一种傲慢,也是一种虚荣,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速胜论幼稚病。
如何避免这三个大坑?我们需要在做策略推演时大胆设想,小心求证;同时,始终坚持创业团队心态,杜绝一切盲目乐观与傲慢,保持警醒、谦逊,甚至保持对生存的恐惧。借用刘慈欣在《三体》中的精彩论述,就是“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,傲慢才是”。
具体到小米的汽车业务中,我跟团队说,首先,我们是一个刚刚上路的新人,凭什么第一款产品就要做全面而彻底的颠覆?我们能不能先确保做一款好车,一款能够与当下同级所有产品比拼的好车,在确保这个目标的基础上,再考虑颠覆的部分。其次,我们要想明白我们为谁而造车。能不能先从我们最熟悉也最具市场容量的群体做起,兼顾集团整体业务的步调。
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,再次踏入全新的领域,必然面临诸多挑战。汽车行业复杂度之高、投入之大、周期之长、容错率之低,都需要小米以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的踏实、敬畏之心来面对。况且,目前业内的主流选手比我们早出发至少6年,作为一个后来者,我们必须保持谦逊,保持敬畏,全力追赶,才能胜出。
以上内容摘自雷军《小米创业思考》,集团出版
(责任编辑:时尚)
-
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街道赛事之一,第69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20日展开了电单车、澳门路车挑战赛等赛事的第二回合激烈比拼。在当天的压轴赛事——四级方程式比赛中,澳门车手郑颖聪表现出色,一路赶超,在第6 ...[详细]
-
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称,维持01109)“买入”评级,今年每股盈利预测保持不变,上调2023及24年预测5%及10%,以反映收入预测上调4%至5%,并预计发展物业毛利率由2022年的23.3%,于2023 ...[详细]
-
减轻房企负担、降低购房门槛……20条利好措施出炉,这个西北省会城市给楼市“松绑”!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竞买保证金缴纳比例按最低标准执行、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优质房企兼并收购困难房企的贷款支持、二套房首付比 ...[详细]
-
来源:经济日报3月31日,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在安徽屯溪召开。会议聚焦阿富汗局势和重建工作,发表联合声明和“屯溪倡议”,涉及政治外交、经济人道、反恐安全、难民援助、机制建设等五大领域。在当前地区和国 ...[详细]
-
经过激烈争论和彻夜谈判后,当地时间20日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)达成全面气候协议,批准设立“损失和损害”基金。这被称作发展中国家的“历史性胜利”,意味着发达国家需为 ...[详细]
-
俄国家航天公司已停止与西方国家联合项目 乌官员说战争已造成乌直接经济损失5650亿美元
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罗戈津3日说,该公司已停止与西方国家的联合项目。乌克兰经济部副部长佳久拉3日说,目前战争给乌克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5650亿美元。罗戈津3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,“出于道德和伦 ...[详细]
-
俄罗斯航天员评价神舟十三号航天任务:中国航天项目又快又好,如果有空间站合作愿意加入
观察者网讯)当地时间3月30日,两名俄罗斯宇航员与另一名美国宇航员乘坐俄罗斯“联盟”飞船如期返回地球。据CGTN记者团4日报道,近日两名俄罗斯宇航员接受采访,被问及近期也将返航的中国“神舟十三号”。对 ...[详细]
-
孙春兰:坚决打赢大仗硬仗!解放军支援上海,全国多地上万名医护人员驰援!上海:“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”
上海疫情牵动人心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,紧急奔赴上海,守“沪”者们来了。4月3日傍晚,支援上海的医疗队前后抵沪。据央视新闻报道,3日共有10批医疗队陆续抵达,分别来自天津、湖北、江西、山东、安徽等, ...[详细]
-
《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(2022-2025)》印发 主要包括八方面重要举措
中证网讯记者 昝秀丽)中国证券报记者11月23日从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处获悉,《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-2025)》已印发,在八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。 具体包括:优化制度规则体系,提升监管 ...[详细]
-
2022年4月4日,上海实施全市核酸筛查。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,上海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487.09万人,人口数量在国内仅次于重庆。换言之,要完成“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”的核酸筛查,核酸筛查数目将约2 ...[详细]